如果說,,芭蕾于1 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古典”階段末期出盡了風
頭后掉入了不可自拔的深淵之時,,是現代舞這種與新時代同步的新興
舞蹈從觀念和方法上為它注入了一針興奮劑,,保證它順利進入了“現代”
時期,,那么,,芭蕾進入70年代以來,,則是“后現代舞”乃至“后后現代舞”
為它提供了嶄新的靈感,,使它平穩(wěn)進入了“當代”時期,。
這個時期的芭蕾受到70年代的“知識爆炸”、90年代的“冷戰(zhàn)”結束
之影響,,主要表現出四大特點:一是在美學觀念上,,采取兼收并蓄的
態(tài)度,不再為任何門戶之見而沖鋒陷陣,,而是提倡對當代社會的新觀
念作出自己的思考,,力求傳統(tǒng)美學與現代美學的完美統(tǒng)一,主張多元
化審美標準的任意選擇,;二是在動作媒體上,,向包括肢體各部位,、各
種舞鞋、服裝,、道具,、布景在內的各個方面尋找動作的可能性;三是
在用力方向上,,提倡根據具體需要,,向地心,向天空,,向周圍環(huán)境任
意拓展,;四是在舞臺空間上,向更大的廣度進軍,,充分挖掘和占領舞
臺上下,、劇場內外的一切空間。
“當代芭蕾”的創(chuàng)作觀念更加豐富多彩,,優(yōu)秀的作品真正如雨后春
筍般地涌現出來,芭蕾教育在同現代舞結合后煥發(fā)出空前的活力,,從
而使得出類拔萃的演員達到供過于求的超飽和甚至過剩狀態(tài),。然而,
與此形成貌似不合邏輯的對比是,,令人癲狂的世紀性編導天才卻成為
鳳毛麟角,。
在這些鳳毛麟角中,我們有這樣兩位巨擘不可不認識:一位是在
德國法蘭克福芭蕾舞團任藝術總監(jiān)和首席編導的威廉·福賽斯,,另一位
則是荷蘭舞蹈劇院的藝術總監(jiān)和首席編導伊日·基里安,。
威廉·福賽斯(1949一 )本是美國紐約人,早年在喬弗雷芭蕾
舞校習舞,,1971年在紐約的喬弗雷芭蕾舞團作演員時,,便以耀眼的光
彩引起了著名編導家約翰·克蘭科的矚目,1973年應邀加人了克蘭科的
斯圖加特芭蕾舞團,,不料,,克蘭科在同一年的6月英年早逝1 976年,
福賽斯在這里根據古斯塔夫·馬勒(1860-1911年,,奧地利籍波希米亞
作曲家)的音樂,,創(chuàng)作了自己的處女作《烏爾里奇特》,這段男女雙
人舞發(fā)生的特定環(huán)境是在他紐約住宅的起居室,,而舞者則由他本人及
其一道來自紐約的夫人共同表演,,具有濃重的思鄉(xiāng)意味,令人心曠神
怡,。這個作品可謂出手不凡,,因此為他贏得了該團編導的職位,。在同
一個演出季上,該團新上任的藝術總監(jiān)海蒂在他編導的《達芙妮斯與
克羅?!分?,主演了達芙妮斯,受到好評,。此后,,他又創(chuàng)作了《加里
略的夢》(1978),從中流露出對程式化芭蕾語言大膽改造出新的審美
傾向,。接著,,他趁熱打鐵,創(chuàng)作并自己出資演出了一個更為冒險的作
品《事件》1 979年公演的《俄耳甫斯》對他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在劇作家和舞蹈家的通力合作下,,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并由此將
他推向國際舞壇。早期階段便冒出頭來的這種標新立異和防不勝防的
創(chuàng)作風格,,一直延續(xù)到他后來的作品之中,。《時光的循環(huán)》(1979)等
作品是他留給斯圖加特芭蕾舞團的告別禮物,,因為,,正是從這里,他
冠冕堂皇地走進了國際大編導的輝煌生涯,。
手機:13811801600
手機:13661118529
手機:13811150792
座機:010-84288137
掃一掃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