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的前身是女真族,,其先民主要居住在我國東北部的白山黑水之間。后向南發(fā)展,,主要居住在遼寧省境內(nèi),,其他散居于吉林、黑龍江,、河北,、北京、內(nèi)蒙等地,。滿族歷史悠久,,文化傳統(tǒng)深厚。其民間舞蹈主要有以下幾種:
莽式 莽式是滿族舞蹈的主要道標形式,。莽式一詞是滿族舞蹈瑪克沁的音譯,。莽式的表現(xiàn)形式在清人楊賓的《柳邊紀略》中曾有記載:“滿洲有大宴會,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舉一袖于額,反一袖于背,,盤旋作勢,,曰“莽式”中一人歌,眾皆以空齊二字和之,,謂之莽式,。猶之漢人之歌舞,蓋以此為壽也 ”,。
據(jù) 黑龍江省寧安縣一位滿族學(xué)者傅英仁先生介紹:他在十三歲時曾親見其舅祖父跳過莽式,,相傳有“九折十八勢”,所謂“九折”,,即“起式”,、“拍水”、“穿針”,、“吉祥步”,、“單奔馬”、“雙奔馬”,、“怪蟒出洞”,、“大小盤龍”、“大元場”:所謂的“十八勢”,,包括“手勢”,、“腳勢”、“腰勢”各三個,,“肩勢”,、“轉(zhuǎn)勢”,、“走勢”各兩個,“鼓勢”三個,。合稱“九折十八勢”,。
新時期以來,一些舞蹈工作者加強了對滿族民間舞蹈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在80年代初舉行的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藝會演中,,遼寧代表隊首先推出了群舞《莽勢空齊》,作品對傳統(tǒng)舞蹈動作進行了規(guī)范和提高,,使舞蹈較好的體現(xiàn)出滿族彪悍,、粗獷的氣質(zhì)。80年代中期,,,;遼寧歌舞團又創(chuàng)作演出了根據(jù)滿族神話故事改變的滿族大型舞劇《珍珠湖》,該劇編導(dǎo)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滿族民間舞蹈,,并用以表現(xiàn)和刻畫人物性格,,受到廣泛一致的好評。
腰鈴鼓舞 亦稱“打單鼓子”或“耍腰鈴”,。是一種腰纏一排小鈴,,手持“單股”而舞的民間祭祀舞蹈。滿族信奉薩滿教并尊奉“鷹神”,,“蟒神”,,“烏鴉神”等。逢年過節(jié),。祭祀之日,,先將“佛頭媽媽”請上神位,后由“查瑪”開始舞蹈,,他們頭戴神帽,,身扎腰鈴,手持抓鼓,,邊跳神舞邊唱神歌,。查瑪們先在屋里跳,后到院外跳,。祭祖內(nèi)容一是悼念祖先功德,,二是保佑天下太平,三是祝愿豐調(diào)雨順,,四是祈禱除病消災(zāi),。
表演腰鈴鼓舞時,左手持抓鼓,,右手持鼓鞭,。抓鼓動作為進三步退三步,邊走邊擊,,稱作老三點 老五點,。這類形式舞蹈的突出特點就是舞者腰部動作大,舞蹈時舞者以腰部發(fā)力作用于腰鈴,,使其向前后左右擺動,,在扭動中,系在身上的腰鈴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清脆響聲,,舞至高潮時,,有“張飛片馬”、“蘇秦背劍”,、“就地十八滾”等前翻后滾的技巧動作,。鼓聲鈴聲交織成一種絕妙的音響,使觀眾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同時得到強烈的審美感受,。近年來,,舞蹈編導(dǎo)將民間的腰鈴舞加工為舞臺表演的女子群舞和舞劇中的片段,突出其腰部擺動,、婀娜多姿的動態(tài),,成為一種很有特色的舞蹈。
手機:13811801600
手機:13661118529
手機:13811150792
座機:010-84288137
掃一掃
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