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和奧地利在1 9世紀中期以前都屬于奧匈帝國,并且在語言、文
化、風俗上都同出一源。在阿爾卑斯山地區(qū)流行一種民間舞蹈對舞“朗德
勒”,據(jù)說由1 4世紀南德意志的旋轉(zhuǎn)舞發(fā)展而來。該舞以不同的名稱流行
于巴伐利亞、蒂羅爾、施地利亞、卡林西亞等地。舞者跳舞的時候面對面,
男舞者雙手扶住女舞者的腰或由男舞者執(zhí)著女舞者的手,用各種方式讓她
旋轉(zhuǎn),女舞者雙手放在男舞者雙肩上。舞者走各種隊形,圍繞舞蹈場面一
起旋轉(zhuǎn),最后每對舞伴以關閉式舞姿結(jié)束。音樂節(jié)奏為3/4或4/4拍,有
歌曲伴唱,伴奏樂器為小提琴或木管樂器。由于舞蹈中有拖步動作,據(jù)說
是“維也納華爾茲”的前身。在瑞士、德國、法國,可以看到這個舞蹈的變
體很多。
“華爾茲”原是奧地利、德國的民間舞蹈,是一種節(jié)奏為三拍子、雙腳
交替滑行的舞蹈1 8世紀后半葉出現(xiàn)在城鎮(zhèn)舞會,后進入宮廷,但仍在城
市和民間流行。關于它的來源,有人認為其前身是“沃爾塔”,也有人認為
源自德國舞蹈“阿勒芒德”,更多人認為是來自阿爾卑斯山地區(qū)的:一種民
間舞蹈“朗德勒”作為舞會舞蹈,男女舞伴面對面站立,一手相握,一手托
腰、扶肩,相互保持典雅的姿勢,比過去舞會舞蹈舞伴間同方向攜手的
姿勢更便于雙方交流。由于它沒有規(guī)定的復雜花樣,只是以一種平穩(wěn)的滑
行步法連續(xù)旋轉(zhuǎn),形式自由便于掌握,所以在1 9世紀壓倒了其他舞會舞
蹈,風靡歐美。
“舒普拉特爾”在阿爾卑斯山地區(qū)也非常流行,和部分“朗德勒”或男子單
人舞有相似之處。它的特點是男子跺腳,用手拍打面頰、肩、胸、肘、臀
部、膝蓋、大腿、皮靴或短褲來配合節(jié)奏,還有打響指、翻跟斗等動作,
夸耀自己的靈敏和技藝高超,時而拉住女伴的手做出各種生動有趣的動作,
并始終圍繞女伴邊舞邊行進。舞蹈是由樵夫在林中休息時創(chuàng)作的,可能是
模仿一種像松雞那樣的野鳥在配偶季節(jié)里的動作。這是歐洲廣泛流行的對
舞中性格鮮明、技術(shù)復雜的一種,在德國、奧地利和瑞士都有流傳。
盡管德國、奧地利、瑞士三國的語言、政治、宗教和地理環(huán)境不同,
但在舞蹈方面都有許多共同點,特別是在阿爾卑斯山區(qū),最流行的對舞有
“華爾茲”、“波爾卡”和“休提士’’在盛大節(jié)日,尤其是狂歡節(jié)時,也會有祭
祀舞蹈,同時還有像英國“劍舞”一樣的舞蹈。舞蹈隊形有對舞形式、方陣
舞形式和環(huán)形隊形。舞蹈伴奏用手風琴、笛子及各種吹奏樂器。
新芭菲舞蹈知識講堂
手機:13811801600
手機:13661118529
手機:13811150792
座機:010-84288137
掃一掃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