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國名出自希臘文,,意為“墨土地’’,,具有豐富的橡膠和錫資
源。馬來族人占5 9%,,華人占3 1%,,其余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等,。約
5(%的人信奉伊斯蘭教,,其余信奉佛教、印度教或基督教,。公元1世紀(jì)左
右,,馬來半島已建立起羯荼、狼牙修等古國,。西馬接近海上交通線的地區(qū)
逐步興起港口,,即以出口熱帶竹木、香料和錫而著名,。東馬約在6-7世紀(jì)
建起婆利王國1 5世紀(jì)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剌加王國崛起,,先后征
服周圍弱國,,成為強(qiáng)大的王國,并成了東南亞最大的國際商港1 6世紀(jì)
起,,葡萄牙,、荷蘭、英國等殖民者相繼入侵,。從1 8世紀(jì)以后就淪為英國
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被日本侵占,戰(zhàn)后英國恢復(fù)其殖民統(tǒng)治?,F(xiàn)
在國土由馬來半島南部的馬來亞(簡稱西馬)與加里曼丹島北部的沙撈
越,、沙巴(簡稱東馬)組成。
馬來西亞舞蹈主要包括宮廷舞蹈,、戲劇舞蹈和民間舞蹈15-16世紀(jì)
初馬六甲王朝時期,,是馬來西亞歷史上的繁榮期,宮廷舞蹈在這一時期
得到迅速發(fā)展,,在馬來民間舞蹈的基礎(chǔ)上吸收了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
的舞蹈藝術(shù),逐漸培養(yǎng)出自己的舞蹈家,,至今保留下來的有受泰國宮廷
舞蹈影響的阿昔舞,,受印度尼西亞蘇門達(dá)臘宮廷舞蹈影響的“盤燭舞’’,,
帶著長甲的“依奈舞”以及“佳美蘭朱吉舞”。
馬來西亞戲劇舞蹈與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舞劇一樣,,只是在戲劇中起到
增加色彩和調(diào)節(jié)氣氛的作用,,是戲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許多舞劇中,,
最精彩的舞蹈一般在戲劇開始時表演,,遵守著嚴(yán)格的程式,隨著戲劇的發(fā)
展舞蹈越來越短,,它只是突出戲劇的開場氣氛,。
馬來西亞的舞蹈特色既歡快劇烈又細(xì)膩含蓄,手臂動作變化較多,,強(qiáng)
調(diào)身體造型的曲線,。伴奏以小“佳美寺’’樂隊和馬來盆鼓為主。它的民間舞
蹈大多來自宗教祭祀活動和節(jié)日里娛樂活動,,也有一部分是由宮廷舞蹈流
人民間演變而成,。原始馬來人信仰萬物有靈,為了祈禱和祭祀各種神靈而
產(chǎn)生了多種祭祀舞,,如:為祈禱水稻豐收的“哈拉舞’’,,感謝叢林的神靈來
到人們領(lǐng)地的“古努干舞”,打獵以前的“阿迦波什那舞’’,,捕魚的“巴央舞”,,
班伊人遷移頭蓋骨時跳的“娘迦巴拉舞’’和“尼莽安都舞’’
在伊斯蘭教的傳播中,為了贊頌真主穆罕默德建立了鼓樂團(tuán),,在演奏
時加進(jìn)舞蹈,,如霹靂州的“達(dá)布斯舞’’,吉打州和玻璃市州的“哈拉特舞’’
和“諾該舞”,,丁加奴州的“羅達(dá)特舞”南部各州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比較多,,
比較流行的有源于葡萄牙民間舞蹈的“弄迎”,有源于阿拉伯地區(qū)舞蹈的
“扎平”和“哈特拉”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塞諾伊人表演的民間舞蹈:一位席
地而坐的婦女用手各持一個竹筒,,敲擊各種復(fù)雜的節(jié)奏;在敲擊中,,有人
開始領(lǐng)唱,,至高潮時往往令人迷狂。
手機(jī):13811801600
手機(jī):13661118529
手機(jī):13811150792
座機(jī):010-84288137
掃一掃
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