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一種時間性、空間性的以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xiàn)手段的
動態(tài)的造型藝術。表演一結束——動作的終止,意味著舞蹈的消
失和不復存在。為了把舞蹈保留下來,以適應舞蹈教育和傳播、普
及舞蹈文化的需要,自古至今,各國的許多舞蹈家都對如何更好地
記錄舞蹈進行著不斷的研究和探索,采用著多種不同的方法。一
種是用文字或舞蹈術語的方法,如中國古代用“招”、“搖”、“送”、
“接”等文字或用“雁翅兒”、“龜背兒”、“雙飛燕”、“倒踢紫金冠”等
詞匯來代表某一特定的舞蹈動作。由于文字、詞匯缺乏直覺的形
象,如不經(jīng)過專門的學習,就不知所指的是什么,年代一久極易失
傳。另一種是用文字和圖形相配合的方式來記錄舞蹈,如我國古
代的“敦煌舞譜”、“德壽宮舞譜”、“六代小舞譜”、“靈星小舞譜”等,
我國民間和一些少數(shù)民族還有“八卦舞譜”、“東巴經(jīng)舞譜”、“查瑪
經(jīng)舞譜”等。再一種是用線條、符號或圖文來記錄舞蹈的動作和方
位變化的名為“舞譜”的記錄法,如國外有“貝奈許記譜法”、“色騰
動作速記法”、“拉班舞譜”等,我國當代有“定位法舞譜”、“新舞
譜”、“動作速畫法”等。以上這些舞譜和記錄舞蹈的方法在記錄和
保存舞蹈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他們大多必須使用
各種符號、圖形和線位,不經(jīng)過一定時期的專門的學習和訓膝,很
難熟悉和掌握,而且用它們來記錄舞用也相當復雜和縈瑣,因此很
難在廣大群眾中廣泛普及。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舞用出
版物中比較流行的是名為“舞蹈場記”的一種舞蹈記錄法,它是用
舞蹈音樂簡譜、舞蹈動作圖、舞蹈隊形移動線圖、舞臺布景和服裝
設計圖等,再配以文字說明的方法來記錄舞蹈作品。由于這種方
法比各種舞譜簡單易學,不用費多大力氣就能看懂,所以,這種記
錄舞蹈作品的方法能夠在一些舞蹈愛好者當中得到普及。但是,
使用這種方法來記錄舞蹈也很麻煩,如用它來學習舞蹈也相當吃
力,而且用它也只能記錄一個舞蹈的大概輪廓,舞蹈的風格、動律
等根本無法記錄下來,當然使用它也不夠理想。
自從電視錄像廣泛普及以來,記錄和保存舞蹈的難題得到了
比較好的解決,特別是錄像機進人了千家萬戶以后,只要有舞蹈的
錄像帶,欣賞和學習舞蹈再也不是什么特別困難的事情了,它比各
種舞譜和舞蹈記錄法簡便易行,舞蹈風格、動律和表情的問題也迎
刃而解。所以我們說,電視錄像不僅解決了舞蹈記錄和保存的問
題,也為舞蹈廣泛的傳播和普及開辟了一個十分廣闊的天地。
手機:13811801600
手機:13661118529
手機:13811150792
座機:010-84288137
掃一掃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