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數(shù)較多的一個民族,,人口約650余萬,分布在四川、云南,、貴州、廣西等省區(qū),。由于彝族支系眾多,,居住分散,有些住在高寒山區(qū),,終日披氈御寒,,冷時跺腳取暖,圍火而舞,,表現(xiàn)出火崇拜觀念的遺存,;有些住在坪壩,穿的是短褲短衫,,舞姿輕盈瀟灑,,已掌握了較高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shù)。因此彝族的民間舞蹈也在人體動態(tài)上表現(xiàn)出許多差異,。
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其形式豐富多彩,多數(shù)是模仿生產(chǎn)勞動時的動作而成,。古老的舞蹈有模擬動物形象的“斗雞”,、“斗羊”,象征戰(zhàn)爭的“跳釵”,、“刀舞”,,慶豐收的“大鼓舞”等。包括“打跳”,、“跳腳”,、“左腳舞”、“跳歌”,、“跌腿”,、“跳月”(即“跳樂”)等圓圈舞,流行于云南省西部與四川省涼山交界地區(qū),、云南省西南部的彝族和相鄰的其他少數(shù)民族之中,。自娛性舞蹈《打歌》與漢族古代的《踏歌》極為近似。現(xiàn)存于云南省巍山縣巍寶山文昌閣,,繪制于清代乾隆時的《踏歌圖》便記錄了當?shù)氐奈钁B(tài),。每當節(jié)日和喜慶之時,,人們挽手圍圈,載歌載舞或隨樂而舞,,舞蹈始終以下肢動作為主,。
阿細跳月 阿細人是云南彝族的一個分支,居住在風景旖麗的云南石林地區(qū),。傳說很久以前,,彝族人民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每當春耕時節(jié),,他們白天要給頭人種地,,夜晚,借著月光才能趕種自家的火地,,在火灰尚未熄滅的地里,,人們光著腳板勞動,腳被燙了就抬起腳跳兩下,,嘴里還“阿嘖嘖”的喊著,,這就形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后來這種舞蹈經(jīng)常在農(nóng)閑的月夜跳,。并成為青年們戀愛和娛樂時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所以被稱為‘阿細跳月’。
打跳 又叫打歌,。是彝族地區(qū)最普及,,最受彝族人民歡迎的一種民族舞蹈。一首滇西民歌里這樣描述:“從早跳到日頭落,,只見黃灰不見腳”,。由此可見人們對“打跳”的喜愛程度。20世紀80年代初云南大理州民族歌舞團根據(jù)這種舞蹈形式加工編排了名為《打歌》的集體舞,,演出后獲得好評,。
煙盒舞 又名跳弦,三步弦等,。流星于云南個舊,,石屏、建水,、開源一帶,。煙盒原是裝煙絲的生活用具,用竹皮或薄木片制成,,為上下對扣的圓盒,,直徑為9厘米左右,盒高5厘米。舞時將煙盒打開,,一手拿煙盒一手拿蓋,,中指向外扣住煙盒邊沿,,其余四指彎曲于盒內(nèi),,大指扣住食指,食指用力外彈,,打響煙盒底部,,發(fā)出清脆響聲。彝族男女有吃火煙草的風俗,,跳煙盒舞是其中主要的,,也是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
披氈舞 普遍流行于四川涼山地區(qū)的民間舞蹈,,多在節(jié)日或者婚喪時跳,,有時載歌載舞,有時邊朗誦邊舞蹈,,男女均可參加,。披氈舞的特點是在運動中造型,看上去一會猶如天鵝飛翔安詳優(yōu)美,,一會如孔雀開屏,,熱情洋溢,在急速的旋轉(zhuǎn)中又像是鮮花正在開放,。20世紀60年代專業(yè)舞蹈工作者在傳統(tǒng)舞蹈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作了《紅披氈》和《頌歌獻給黨》等舞蹈作品,流傳全國,。
在彝族地區(qū)流行的還有:“銅鼓舞” ,、“擺手舞”、“樂作舞”等,,各有特色,,多姿多彩。
手機:13811801600
手機:13661118529
手機:13811150792
座機:010-84288137
掃一掃
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