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白雀庵建于南北朝北周時期,庵院坐北朝南,廟內(nèi)供奉“千手千眼”菩薩,為興林國國王妙莊王的三女兒妙善,人稱“三皇姑”。妙善喜歡修行,曾出家在白雀庵為尼,因妙莊王逼迫其還俗,而火燒白雀庵,致使數(shù)百名尼姑身亡,妙善于是乘白虎遠(yuǎn)走蒼巖山修行,后因父王得怪病——人面瘡,需用親生女兒的手和眼作藥引子,三皇姑便舍出自己的手和眼為父王治病。妙莊王病愈后,想把三皇姑封為全手全眼菩薩,為其建造廟宇,更塑金身,由于過分激動,竟說成“千手千眼”。妙莊王本是天神下界,真龍?zhí)熳佣际?ldquo;金口玉言”,一句“千手千眼”,傳達圣旨給修筑者,于是建造廟宇時就給三皇姑的金身多出許多手眼,手里又長眼,即為如今的“千手千眼”菩薩。 庵院香火旺盛,特別是農(nóng)歷四月初四、九月二十五的兩個廟會,香客遍及河北、山西、河南等省,會期長達15天左右。1988年9月,河北省佛教協(xié)會將其定為“河北省南和縣白雀庵女道場”。三皇姑的傳說早在隋朝時期,就變得人人皆知,《搜神記》二十卷,視觀音為神。略記曰:“妙莊王有三女,長妙音,次妙緣,三妙善,妙善即觀音大士。王令贅婿不從,逐之御花園,居之白雀寺,苦以搬運,極所不堪,旁役鬼力代之。王怒,命焚白雀寺,寺僧俱毀于焰,大士無恙如初。命暫之,刀三折;命縊以白練,忽黑風(fēng)遮天,一白虎背之去。至尸多林,青衣童侍立,遂歷地府,過奈河橋,救諸苦難。還魂再至尸多林,遇一耆碩,指香山修行。后,莊王病急,剜目斷臂救之,爾時道成。空中現(xiàn)千手眼,故曰: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菩薩。”
千手觀音最初的藝術(shù)形式是依據(jù)《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變相》,即《千手眼大悲變相》制作的。其經(jīng)和像雖在唐初就由印度傳法僧?dāng)y入中土,但歷經(jīng)多種曲折和艱辛,才于一百年后在華夏土壤扎根。即便如此。唐宋寺廟壁畫及石窟寺中此類題材仍然較少。目前見于畫史記載最早者可能是四川名畫家左全于唐寶歷年間(825一826年)在成都三學(xué)院文殊閣繪制的,惜已蕩然無存。有專家認(rèn)為,在尚未發(fā)現(xiàn)更早的圖像資料以前,敦煌盛唐時期諸如79、113、148等窟的《千手經(jīng)變》 ,可以認(rèn)為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千手經(jīng)變》圖像。
四川石窟中,保存較好的千手觀音像數(shù)量不少。安岳的臥佛溝、千佛寨,富順的羅漢洞,資中的重龍山,夾江的千佛巖以及大足寶頂、北山等處的石雕千手觀音像都是較為出色的作品。其中,又以大足北山石窟佛灣第9、273號龕,寶頂石窟大佛灣第8號龕等較具代表性。
北山石窟佛灣第273號龕鑿造于五代。龕高1.5米、寬1.1米、深0.73米。龕內(nèi)主像千手觀音與前述第9號龕的造像模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此龕左右壁造像內(nèi)容遠(yuǎn)不如第9號龕豐富,僅各刻有一男女侍者。女侍者站立,捧物。男侍為“波斯仙”,身高0.45米、肩寬0.13米。高鼻深目,長髯瘦身,胡貌梵像。左手執(zhí)長杖,右手持串珠。另龕頂壁上扁狀蓮花形寶蓋左右側(cè)各有一飛天,體態(tài)優(yōu)美。
此龕系摩巖龕,左右側(cè)為大橢圓形。龕高7.2米、寬12.5米,造像崖面88平方米。主像干手觀音通高3米,作跏趺坐。座呈金剛須彌式,高0.7米。四力士左右抬座,觀音前額豎開一眼,八尊小佛飾于冠上,兩條飄帶由冠頂垂于肩,胸前八手或合十,或施印,或撫膝。觀暗慧目下視,面相慈祥,大有拯救眾生于苦難的慈悲胸懷。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觀音的左右兩側(cè)和頭頂上方,呈放射狀似孔雀開屏般地浮雕著一支支似乎是難以數(shù)計的“金”手,且每只手掌心中有一只眼睛,每只手中持一種器物。其姿勢或伸、或屈、或正、或側(cè),顯得圓潤多姿,金碧輝煌,給人以眼昏目炫之感。
那么,這尊千手觀音到底有多少只手呢?據(jù)說,很早以前就有人想解開這個謎。但數(shù)來數(shù)去,終因手的分布過于紛繁,一直未能數(shù)清。于是,數(shù)手竟成了一個難題。至清代時,一位聰明的和尚利用貼金箔的機會,貼一只手標(biāo)明一個號碼,才最后解開了這個謎:寶頂山大佛灣的千手觀音有一千零七只手,一千零七只眼。因一般千手觀音的造型是兩眼兩手下,左右各具二十只手、眼。故稱它是我國佛教藝術(shù)中唯一的名符其實的石刻千手干眼觀音像毫不為過。
千手觀音菩薩的神咒是大悲咒,《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就是為大悲咒而說。觀世音菩薩慈悲心愿,濟世利人,能除一切災(zāi)難、一切心病與身病,且能由此超脫生死輪回,愿眾生同誦大悲咒,同證佛果。
手機:13811801600
手機:13661118529
手機:13811150792
座機:010-84288137
掃一掃
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