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舞蹈
用于宴享娛樂的燕樂歌舞標志著唐代樂舞文化的高峰,其形式品種之
豐富,技藝之高超,隊伍之龐大,以及在社會上流傳的普遍與深入,都可
以說是空前絕后的。
在唐代樂舞的發(fā)展中,唐玄宗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他極嗜俗樂,善
羯鼓,厭琴瑟。唐朝盛時,隸屬宮廷樂舞機構太常寺和鼓吹署的樂人、音
聲人、太常樂戶子弟等樂工舞伎總數(shù)有數(shù)萬人。開元二年,唐玄宗把演出
燕樂的伎工從太常寺分離出來設立了內(nèi)教坊,又在長安、洛陽兩地設置了
四處外教坊。另外,宮中還設有梨園,特選的人才三百名,由玄宗親自參
予培訓排練,人稱“梨園弟子’’o據(jù)《教坊記》載,玄宗所作《圣壽樂》乃
“舞衣襟皆各繡一大窠,皆隨其衣本色。制純縵衫,下才及帶,若短汗衫者
以籠之,所以繡窠也。舞人初出樂次,皆是縵衣。舞至第二疊,相聚場中,
即于眾中從領上抽去籠衫,各內(nèi)懷中。觀者忽見眾女成文繡炳煥,莫不驚
異。’’無論從舞服的鮮麗、舞姿的富于變化,還是舞蹈的效果看,都具有很
高的觀賞性。唐代伎樂以其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在當時社會生活中造成了廣泛的
影響,以致在唐代各種文藝作品——詩歌、傳奇、繪畫、雕刻中留下了光
彩照人的形象。
新芭菲舞蹈生活館
形象。
手機:13811801600
手機:13661118529
手機:13811150792
座機:010-84288137
掃一掃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