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茲樂》
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龜茲者,起自呂光滅龜茲,因得其聲。呂
氏亡,其樂分散,后魏平中原后獲之,其聲多變易。至隋有西國龜茲、齊
朝龜茲、土龜茲等凡三部。開皇中,其器大盛于閭,時有曹妙達、王長通、
李士衡、郭金樂、安進貴等,皆妙絕弦管。新聲奇變,朝改暮易,持其音
伎,佑炫于王公之間,舉時芻相慕尚"(《隋書·音樂志》)可見,《龜茲
樂》約在公元384年后涼主呂光進入甘州、涼州一帶時便傳人中原。至北魏
逐漸盛行,北齊、北周傳人更多。隋朝流行的龜茲樂有三種:“西國龜茲’’從
字義上看,是指由西域龜茲國傳人,較為純正的龜茲樂;“齊朝龜茲’’是指從
北齊傳來具有鮮卑特色的龜茲樂;“土龜茲”指傳人中原很久被漢化的龜茲樂。
在此基礎上,經隋朝音樂家改編創(chuàng)新,很受歡迎。到了唐代,龜茲樂已無上
述區(qū)別,傳播甚廣。《坐部伎》、《立部伎》中許多舞曲都具龜茲風格,“自
破陣樂以下(包括《大定樂》、《盛壽樂》、《光盛樂》)皆雷大鼓,雜以
龜茲之樂,聲震百里,動蕩山谷,……自長壽樂以下(包括《天授樂》、
《鳥歌萬歲樂》)皆用龜茲樂,舞人皆著靴"(《舊唐書·音樂志》)由此足見
宮廷燕樂中西合璧的特點。《十部樂>中的《龜茲樂》舞用4人。
《安國樂》
安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一帶。“疏勒、安國……起自后魏馮氏通西
域,因得其伎。后漸繁會其聲,以別于太樂。安國歌曲有附薩單時,舞曲有
末奚,解曲有居和祗。’’(《隋書·音樂志》)可見《安國樂》是在公元436年
北魏太武帝通西域時傳人中原的。舞容不可考。
新芭菲舞蹈生活館
手機:13811801600
手機:13661118529
手機:13811150792
座機:010-84288137
掃一掃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