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初年,高祖劉邦取得政權(quán),返回故鄉(xiāng)沛縣時,感慨萬分,就唱起
舞歌《大風》:“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
方!”同時,他喜好民間的楚聲、楚舞,后來把俗樂舞用于宮廷祭祀。漢
武帝擴大了“樂府”機構(gòu),大力采集民間樂舞,記錄了吳、楚、燕、齊、
鄭各地歌詩300多篇,樂府中的樂工舞人有800余名。
漢高祖劉邦在平定三秦時,曾招募住在巴郡渝水之間的巴人為前鋒,
巴人英勇善戰(zhàn), 他們那種“巴師勇銳,歌舞以凌”的氣勢和戰(zhàn)斗力,贏得
了漢高祖的喜愛,每勝也必擊鼓歌舞以示慶祝,劉邦對他們的舞蹈非常喜
愛,名為巴渝舞。以后引進宮廷,成為達官貴人家中宴享娛樂的節(jié)目。巴
渝舞的基本形式是“執(zhí)仗而舞”,是手執(zhí)兵器的武舞,舞時合著鼓的節(jié)奏。
班固《漢書》載:“巴渝鼓員三十六人。”這是宮廷燕樂的巴渝舞。征伐
戰(zhàn)場的巴渝舞,有多少人戰(zhàn)斗,就釘多少人歌舞,在陣前拼殺者,執(zhí)盾
挺戈.大聲呼喝.后面伴奏者,則擊鼓頓足,以增威勢,這就是史書所說
的“前歌后舞”。司馬相如在《子虛賦》中這樣描繪巴渝舞的壯觀場面:
“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山谷為之蕩波。’’為了“耀武觀兵”’
朝廷接待“四夷使者”,便常常表演巴渝舞。巴渝舞歷經(jīng)魏、晉、南北朝'
至唐代,雖曾數(shù)易其名,仍盛演不衰,唐以后,便在宮廷中銷聲匿跡,名
不見經(jīng)傳了。
俗樂舞中,除了漢代當時的民間舞外,還有很多前代留下來的散樂
如巾舞、拂舞、弊舞、鐸舞等等。此外,在漢畫像磚石中,保留了大量舞
蹈形象,如盤鼓舞、長袖舞等,從中可以看到漢代舞蹈“羅衣從風,長袖
交橫,的飄逸舞姿,以及“浮騰累跪,跗蹋摩跌”的高超技巧。這些都將
在第八章中具體介紹。
手機:13811801600
手機:13661118529
手機:13811150792
座機:010-84288137
掃一掃
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