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樂呈才用朝鮮民族音樂伴奏,舞中停頓時用朝鮮民族語言演唱,表
演完畢時,舞者作儀式化的鞠躬,然后離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鶴
舞”、“處容舞’’、“舞鼓’’、“鳳來儀’’、“影池舞’’、“劍舞’’、“牙板舞,,等,
其他舞蹈還有“五羊仙’’、“四仙舞’’、“蓮花臺’’、“荷皇恩,,等共計5 6個
舞蹈,現(xiàn)在依然上演保留。
“鶴舞”相傳是高麗時代的舞蹈,在舞蹈中有2名舞者扮演2只大鶴(白
鶴和青鶴),在優(yōu)雅的音樂中緩緩上臺,鶴用長長的喙去啄舞臺后方的兩
朵大蓮花,蓮花逐漸開放,從花蕊中走出2名少女,舞蹈動作精致典雅,手
腕動作在肩部和上臂的帶動下柔美舒展,隨呼吸起伏,綿延不斷,舞步沉穩(wěn),
舞者的翩翩長袖表現(xiàn)了仙鶴翱翔的風(fēng)貌,舞蹈隊形呈多種幾何圖形。這是一
個帶有佛教意境的舞蹈。
“處容舞’’又叫“東海龍舞”,是新羅時期的舞蹈,最初為獨(dú)舞,后發(fā)展為
雙人舞,到朝鮮時代定型為“五方處容”,又被稱作“儺禮’’,在新年前夜演出,
以驅(qū)除疫鬼。舞蹈在雅樂“壽齊天’’的伴奏下開始0 5名舞者頭戴棕色假面,
身穿象征東、西、南、北、中的五種顏色的衣服,緩緩進(jìn)入舞臺,雙手放在
腰兩側(cè)對拜鞠躬,接著向舞臺前方拋長袖,以中間的人為圓心,逐漸組成圓
形。最后以吟唱詩歌結(jié)束。
“船游樂”是新羅時期的舞蹈,舞蹈由20人演出。其中2個人坐在船上,其
他1 8人分別拉著船上的五彩長布幡,邊吟唱詩句邊登場。舞蹈時而莊嚴(yán),時
而優(yōu)雅,反映了古代宮中貴族行船游樂的場景。
“舞鼓”主要由8名演員完成,4名演員手執(zhí)鮮花,所有演員手上都有一個五
色的長袖,隨著音樂優(yōu)雅地拋撒長袖,而舞蹈的高潮是另外4名演員用優(yōu)美的
動作擊打舞臺中央的鼓。
“鳳來儀”由20名舞者表演,背景音樂為“升平萬歲之曲”,又叫
“與民樂”。 20名舞者先拍成5排,然后每1 0名舞者為一隊,形成兩個圓
’圈。以隊列的變化為主,顯得莊嚴(yán)和有秩序。
手機(jī):13811801600
手機(jī):13661118529
手機(jī):13811150792
座機(jī):010-84288137
掃一掃
關(guān)注我們